一把剪刀,一张红纸,经巧手剪裁,两三分钟后,一只兔子便栩栩如生地跃然而出,细致如兔毛纤毫必现,浑朴天然。围观的人都忍不住轻轻惊叹,不仅为作品构图清新明朗、画面剔透玲珑,也为年轻的剪纸人随想随剪、心到手到的功夫。很快,几只“兔子”就被围观者瓜分完了,没分到的就站在旁边等着。“可不可以把我的模样剪下来,我想送给朋友做生日礼物?”一位女孩问。“收徒弟吗?男的收吗?”一位男生对剪纸饶有兴趣,在旁边看了许久。“剪只蝴蝶,再剪条龙吧。”一位家长也被吸引住了。“我想把剪纸元素融入中秋月饼的包装盒上。”一位设计师有了新鲜的灵感。在大伙儿七嘴八舌的询问声中,剪纸人一边口中作答,手上也有条不紊。剪子飞舞,碎红纷纷,三下两下,一张张普通的纸张便绽放了生命,展翅的蝶、腾飞的龙……在剪纸人的手中诞生了。这是记者在日前举办的第十五届南宁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创意集市”上捕捉到的一个镜头——一个在喧嚣浮华中静心剪纸的农家女子。她叫钟昀睿,年出生于广西玉林兴业县,从小时候第一次拿起剪刀剪纸起,就再没放下过。如今,她在南宁开班授徒,让剪纸这门民间传统艺术后继有人。“不能剪纸,生活就没有情趣”中国民间剪纸源远流长,在造纸术发明之前这种艺术门类就逐渐具有雏形,现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多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钟昀睿的姑姑就是玉林仁厚镇一个小有名气的剪纸高手,也是钟昀睿的剪纸启蒙老师。“在我的家乡,过年或结婚等喜庆日子,都有贴剪纸的习俗,寓意吉祥。比如春节期间,给老祖宗的供品上一定要贴“寿”字,“寿”字旁还要有石榴、竹子、桃、万年春、佛手等图案环绕。结婚时,要贴龙凤呈祥、鸳鸯等图案。每当这个时候,姑姑就忙开了,上门要剪纸的人络绎不绝。”钟昀睿说。中国的剪纸究竟起源于何时?钟昀睿告诉记者,在史料中很少有明确的记述。据民间传说,剪纸艺术起源于西汉。当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武帝思念不已,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而演变为剪纸艺术。钟昀睿小小年纪便成了姑姑的帮手,帮着拿剪刀、递红纸。最让她着迷的是看着没有生命力的红纸一点点被剪出各种精美的图案,仿佛贫瘠的土地上开出瑰丽的花。钟昀睿牢牢地记下每一个步骤,悉心揣摩,小学三年级时,她就能剪出“喜”字、“寿”字和小动物等图案,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钟昀睿读中专时,因为字写得漂亮,被推选为班上的宣传委员,负责出黑板报。为了让黑板报办得更好看更有新意,她泡在了书店里。在查资料的过程中,钟昀睿对中国剪纸悠久的历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她还买来不少相关书籍,通宵达旦地对着剪纸琢磨起来。读中专的四年,钟昀睿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剪纸上,剪了又撕,撕了又剪。年,一封电子邮件改变了钟雨霏的人生轨迹。这一年,钟昀睿20岁。原本中专毕业后,想到广告公司打工的她,意外地收到了广东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的一封邮件。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是国内老牌的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创作机构,创办于年。他们看到钟昀睿贴到网上的作品后,大为欣赏,觉得她是个人才,向其伸出了橄榄枝。年夏天,钟昀睿正式接到广东佛山民间艺术社的上班通知,开始了她的第一份工作。先从学徒做起的她,凭着心灵手巧很快得到单位重视。年非典期间,广东所有的景区景点关闭,剪纸作品卖不出去,员工工资很低。“当时我连房租都交不起,甚至连吃饭的钱也没有了。”回忆起当时的窘境,钟昀睿有些无奈,“虽然单位领导再三挽留,说挺过这段时间就好了,但是生活所迫,虽然舍不得,我还是走了。”离开佛山后,钟昀睿到深圳打工,到书店当营业员、到一家艺术品公司剪纸……每找一份工作,钟昀睿都会考虑是否有工余时间剪纸,对剪纸有没有帮助。“我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剪纸了。不能剪纸,生活就没有情趣。”夜市练摊把剪纸当成事业钟昀睿有了要把剪纸当成事业来经营的想法。年9月,怀揣着“剪纸梦”和借来的元钱,钟昀睿回到了广西。创业的第一站选在桂林中山路夜市。“桂林是旅游城市,全国各地包括海外的游客很多,我的作品不愁卖不掉,也会让更多的人赏识。”于是,在桂林夜市霓虹灯影下,多了一位心灵手巧的剪纸姑娘。白天在出租房屋剪纸,晚上7时,推着三轮车到夜市,一个人搭布篷摆摊,至午夜12时才收摊,回到出租屋洗洗漱漱、收拾收拾,躺到床上已经是凌晨两点了。“很累。”钟昀睿回忆起那段日子这样说。不过,也有甜的时候,那是看到自己的作品销得好,受到游客的喜欢。每天钟昀睿的摊子一摆出来,不少游客就围拢上来。除了卖白天创作的作品,钟昀睿还应顾客要求现场剪纸。“喜欢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人很多,有些人结婚、搬家,想在新房贴张红艳艳的剪纸作装饰,我就根据他们的需要现场剪出来。特别是外国游客对中国的剪纸很感兴趣,一次就买好几幅,不光买,还打听有关剪纸的典故。因为坐飞机不好携带,他们就把装裱好的画框拆了,只拿画走。”看到古老的中国剪纸能走出国门,钟昀睿喜滋滋的。剪纸姑娘还有不少“粉丝”呢。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来桂林游玩时,看上了钟昀睿的一幅剪纸,最初还不相信这是钟昀睿亲手剪的,嫌太贵了。钟昀睿当场剪了一幅,教授立马折服了,慧眼识珠,价也不讲了,一下买走了几幅。“还买了一本我的作品集,让我在上面签名。”钟昀睿还收了两个徒弟。“两人都是十八九岁的学生。当时,我一边要做生意,一边要剪纸,连喘息的机会都很少。不过这两个学生实在很想学,我就叫她们每天晚上到夜市来,我抽空教,大概教了半年,其中有一个后来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尽管钟昀睿的剪纸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但是仅由她一人创作、销售一肩挑太吃力。年,钟昀睿回到老家,专心搞剪纸创作,顺便照顾年迈的妈妈。首次参加全国剪纸比赛就获金奖在老家,钟昀睿发现,虽然逢年过节喜庆日子贴剪纸的传统习俗还保留着,但是会剪纸的人却越来越少了。“现在五六十岁的人都不会了,会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家。像我姑姑眼力不行了,手也不灵便了,别人找她剪纸,多是交由我来完成。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没人学,没人
南宁日报一位农家妹的剪纸梦
发布时间:2020-10-28 19:11:49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