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报道,一项调研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完成的调研显示,农村儿童多食用辣条等零食代替正餐。从年开始,调研团队选取江西、河南、河北、四川、山西以及北京周边的12所农村学校和两所流动儿童学校多个样本进行调研。调查发现,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习惯吃劣质的零食,甚至以零食代替正餐。比如江西石城孩子们最喜欢、最常吃的零食第一是辣条,第二是冰糕,前十名包括碳酸饮料、炸薯片、烤肠、话梅、方便面,有的孩子中午有营养午餐也不吃,就吃馒头和辣条。
新闻评论员韦波
韦波评论这个调查结果跟人们的日常观察时一样的,同时也是人们见怪不惊的问题。因为农村和城乡接合部一向是三无低劣食品的生产地和销售对象,食品安全状况堪忧,而健康教育既没有传播渠道也没有受众,很多家庭的膳食观念跟原始阶段差不多。于是处在这些问题交叉点上的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面临着饮食安全科学的巨大风险。
而餐桌历来是观察现实社会最好的窗口。从发达国家历史看,零食其实是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社会解决温饱问题之后,零食的多少与质量高低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水准。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零食中,包含了父母的爱、希望和愧疚,更表达了这些父母对什么才是“美好生活”的理解和实现这种“美好生活”所能调动的全部手段。令人感慨又令人忧心。
不仅是儿童,中老年群体也有这样的特点。年前后,医院医院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慢性肾脏病附带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情况调研。对比调查结果和各地区人均GDP发现,农村人口的患病率比城市人口高,而在农村人口中,人均GDP最高的那个等分人均患病率最高。也就是说,健康并没有和“富起来”同时到来,同时到来的其实是群体的健康危机。
当然,饮食和健康的阶层化并不是中国才有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有过,但是在中国却是转型期和中国社会短兵相接的问题。浅层次上,它展示了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的紧迫性,在医疗、教育、社会关怀上对基层社会提拉的重要性。深层次上,它提醒我们:从经济指标上看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太过简单化,容易产生直线逻辑所特有的乐观感。由此忽略了社会资源分配的失衡不公和与此同步的相关观念、生活方式的共生,造成难以跨越的阶层鸿沟。
▍来源:光明日报,部分图片综合网络
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好治白癜风哈尔滨哪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