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北京中轴线南段西侧,先农坛耤田内,金色的谷穗压弯了腰,微风轻抚谷浪,仿佛音符在耳边跳跃,吟唱着延绵余年的动人旋律。国庆假期,坐落于先农坛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热度不减,一处处经过精心修缮的文物古建亮相,昔日的礼仪场所变成了市民纷纷打卡的文化新地标。
资料图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先农坛里识五谷,一亩三分阅古今。”先农坛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举行亲耕典礼的地方,也是北京皇家祭祀建筑体系中保存完好的一处。耤田是这里最重要的历史文物景观。谷雨,种下一片新绿;秋分,收割第一镰新谷;立冬,粮食收获入仓……自年这片古代帝王耕种过的“一亩三分地”恢复以来,每年二十四个节气,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农忙图”在这里上演。
“这就是‘粟’,也叫谷子,它在古时候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驯化而成的……”昨天,8岁的贾昊晨站在耤田旁,主动给母亲当起小讲解员。“今天看到复原的古代皇家农田,感觉很震撼。”贾昊晨的母亲高志洁说,孩子对历史特别感兴趣,这次先农坛之行就是孩子自己做的攻略,“从室外的明清耤田遗址,到殿宇内的古建历史文化展览,处处都能领略到古人的智慧。”
漫步在先农坛内,观众感受着每一处古建筑带来的惊喜。太岁殿内,古建馆的“镇馆之宝”——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下方新添了照明灯,观众一抬头,就能清晰地看见高悬的藻井壁上满雕琼苑天宫,云纹缭绕,最上方的星象图中,颗星闪着金色微光。神厨建筑群内的宰牲亭今年夏天首次与观众见面,其独特的重檐悬山顶结构,被古建专家称为“明代官式建筑的孤例”。高一学生车佳霖和父亲一起来参观,她说:“很多关于古建筑的知识我之前只是在书本上看过,来到先农坛,感觉历史变得可以触摸,知识变得更加立体了。”
先农坛里,还有更多区域静待揭秘。神仓建筑群已经完成修缮,正在实施配套展示开放工程,与世隔绝多年的“天下第一仓”将显露真容。庆成宫也完成了对建筑本体的修缮以及周边环境的整治,新铺设的祭祀道路即将亮相,串联先农门、东天门以及先农坛内坛区域,更加清晰展示出明清帝王在先农坛内的活动路线。
“未来三到五年,完整的先农坛古建筑群将会向公众开放。这里将会是一个园林式的博物馆,既有历史文化的展示空间,也有公众的休闲空间。”古建馆馆长薛俭透露,届时,先农坛的开放面积将由现在的7万平方米扩大至30多万平方米,“博物馆应是古今对话的场所,把古人的智慧翻译给现在的人。我们希望,尘封于历史的古建筑,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
最美中轴小使者行走北京中轴线
10月4日,随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散文中的北京》主编张莉老师在十月文学院给小朋友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写作课,“想象中轴体验中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主题征文大赛文学赛道的配套活动圆满结束。这项活动为北京文化论坛配套活动之一,也是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主题活动之一。
4天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跟随《十月少年文学》的脚步,化身“最美中轴小使者”行走中轴线,聆听讲座,录制诗歌朗诵MV。
在首都博物馆辉煌中轴特展上,专家带领孩子们回溯北京中轴线自元大都始建至今的历史变化,运用高精度模型重建、3D投影与落地竖屏全景展示技术,让孩子们穿越历史,深度体验文化的传承。在钟鼓楼、景山、前门大街、天坛等著名景点,孩子们体验北京中轴线的独特魅力,全聚德、都一处、天兴居、东来顺、内联升、六必居、同仁堂……沿途老字号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游览中读到了“老北京”的文化精髓。
主办方还特别邀请了多位专家进行讲解,让孩子们更为深入地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故事,了解北京。北京中轴线研究专家、北京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建平为孩子们讲述了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在他的讲述中,北京中轴线好似是一根定海神针,见证了这座最初的土城在多年的光阴里,渐渐发展成今日的大国之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带领孩子们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走过有关北京百年的文学岁月。
《十月少年文学》杂志社执行主编张晓莉介绍,“本次活动所选择的路线从钟鼓楼到景山,从正阳门到天坛,都是最能够体现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特色的路段,在专家团队的带领下,孩子和家长们边走边听,边看边学,真正将‘行’与‘知’有机结合。”
(原标题:先农坛里市民再现“农忙图”)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李祺瑶路艳霞
流程编辑: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