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应邀到厦门一中开讲座。他花了大量时间来介绍他所从事的量子物理研究。这项研究,有很多让人惊叹的地方。不过更让人惊讶的是:他的成长经历,堪称是一部逆袭史。
传奇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科院院士”薛其坤曾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从事研究工作。年,41岁的他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是当时“新科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他还被称作“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科院院士”。年,他带领研究团队,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在对奇特量子现象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发现,在国际上首次从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杨振宁高度评价这个科研成果,认为是中国实验室第一次发表的诺贝尔奖级物理学论文。
上个月,被称为中国版诺贝尔奖的首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薛其坤荣获“物质科学奖”,并获得万美元奖金。
坎坷因为语言不通等原因,差点崩溃放弃学业很多人认为,薛其坤如此成功,肯定是天赋秉异,聪明过人。其实不然。昨天他自曝,他的成长经历充满坎坷艰辛。
他说,本科从山东大学毕业后,他考了三次才考上中科院大学物理研究所研究生。读研时,他已经结婚生子,生活困难,用了7年时间才取得博士学位。其中在日本期间,最初,因为语言不通等原因他都快崩溃了,差点放弃学业。
他没有细说那段令他崩溃的经历。不过,关于他的公开资料显示,他当时跟随的导师是日本东北大学樱井利夫教授。其实验室被称为“7-11”实验室,学生必须每天早晨7点之前签到,晚上11点之后才能离开,中午无午休,仅有吃饭时间。这种魔鬼式的作息制度对薛其坤来说还能忍受,糟糕的是,他当时听不懂日语,也听不懂导师的指令。导师和同学们做实验时,他不敢碰仪器,只在一边看着。他没有放弃,他每天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渐渐地,导师的话也能听懂了,实验仪器也会操作了,凭借着超常的付出,他最终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在昨天的讲座上,他对一中的学子们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后来收获的喜悦,是建立在前面十几年的坎坷经历上,那段经历使我厚积薄发,锻炼了克服困难、敢于面对挑战的能力和勇气,使我进一步树立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你们要相信,只要不被困难打倒,坚持下去,无论你们想成为科学家还是企业家,都有可能实现。”
■薛其坤在一中演讲
苦练首次用英语做报告背诵练习将近百遍薛其坤昨天还讲了一个“追求极致”的例子。
他自嘲,他说着一口山东口音的普通话,就连他的英语也带着山东口音。年,有个日本教授要来国内访问,导师安排他做导游接待。“我当时书面英语没问题,但是听和说几乎为零。怎么办?三天的时间,我就是凭着满腔热情,以一个‘YES’应付过去的。”薛其坤说,他的语言学习能力很差,日本的那段经历就是一个证明。年,他第一次到美国参加学术会议,需要用英语做学术报告。这可怎么办?
他想了一个办法:把演讲全文用英语写下来,请老师修改后,再背熟,“起码背了30遍”。到宾馆后,他还不放心,又模拟练习,至少练了20遍以上。演讲前,他又练了40遍以上。演讲完成时,时间误差居然控制在5秒之内。
薛其坤说,就是凭着这样一种追求极致的决心,他的英语越来越好,之后做英语学术报告都不成问题了。在科学研究上,他也是用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他花了20多年时间掌握了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研究工具。他说,这样做起研究来才能无往而不利。
来源:厦门晚报
北京白斑病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正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