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南宁晚报_晚报简介 > 晚报广告 > 名家刘连胜散文我与山东黄县的情愫齐鲁

名家刘连胜散文我与山东黄县的情愫齐鲁

发布时间:2024/10/2 12:47:41   点击数:
作者简介:刘连胜,大学本科毕业。在大型国企当过统计、会计,当过高管,国家公务员。喜好文学写作,在中学时代就在《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黑龙江省《生活报》、哈尔滨市《新晚报》发表过作品。大学毕业后,先后多次在《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旅游报》《中国青年报》举办的有奖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在黑龙江省《我与图书馆》有奖征文获得一等奖。在黑龙江省《我与禁毒的故事》有奖征文获得二等奖。在《黑龙江日报》《龙江安全》《党的生活》《冰城物价》《妇女之友》《精武》《太极与少林》《武魂》《哈尔滨日报》多次发表过文章。我与山东黄县的情愫文|刘连胜我外婆今年九十岁了,耳不聋眼不花。尤其对山东老家黄县旧时的记忆护尤为清晰。她能够如数家珍一般讲到家乡著名大饭馆子“同增福”、与同增福一道之隔的老店“肉盒铺”、还有赶庙会时的各种特色小吃、能够并排跑两辆小汽车的“围子墙”、小桥上不知哪个年月兴建的“关帝庙”、神秘莫测的”丁家大院”……随着阅历的增长,年轮的沉淀,这些都给我留下深刻记忆。金秋十月,我只身一人从风光旖旎的北国名城哈尔滨出发,乘坐哈尔滨到烟台的飞机到达蓬莱。然后由蓬莱乘长途汽车到黄城(黄县)。一路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地来到令我魂牵梦缠绕心驰神往的黄县。一路上虽然不尽劳苦,但是想到当年外婆一家老小十几口子,从黄县老家北巷子村出发到龙口,经海运到天津,由天津历经千辛万苦辗转到达东北,跟当时千千万万个闯关东的家庭一样,到美丽富饶的黑土地上闯荡,渴望能够摆脱贫穷,实现过上安稳幸福生活的梦想时,我这点辛苦真算得了什么呢?这次我来黄县的目的是瞻仰闻名遐迩的黄城南山的大佛。黄城南山旅游这些年开发得很好,服务配套设施齐全。元的门票,25元的观光车费,一整天就可以轻轻松松游览完整个景区的景点。在景点里跟随其他游客一样竭尽全力地使用各种现代科技,几乎悉数无余地争摄影。一路上,我处处寻找时机,打探当地黄县老人,希望能够从他们那里能够更多地了解一些关于老黄县的历史、民俗、古迹……可是令我大失所望,许多年轻人都不太感兴趣黄城的过去。即便遇到一些上了年纪的声称是黄县人,稍微深入一了解,大都是当年黄县所属的乡下人,基本对老黄县没有什么世了解,自然对老黄县的历史一片茫然。再有,就是一些耳聋眼花的老年人,有可能他们能够讲一些黄县的往事,但是考虑到沟通起来很是困难,所以,只得作罢门。解放前的老城隍庙在哪?黄县围子墙在哪?城北石牌楼在哪?建有关帝庙的小桥在哪?魏忠(读音)庙在哪?天经(读音)庙?前四潭庙(读音)在哪?……这些古迹都令很多当今的黄城人张口结舌不住地摇头。谈到我的长辈曾经世世代代居住的北巷子,有的热心黄县老乡给详详细细地指路,还古道热肠地不辞劳苦把我送过去,令我由衷地感动。可是到那以后一见,与外婆对我不厌其烦津津有味描述的情景却大相径庭。我根本找不到当年小桥上世世代代供养全村人的水井;也找不到桥上明代兴建的关老爷庙;更找不到外婆家的故居赵家胡同。这也许就是黄城近些年蓬勃发展、城市规划的一个缩影。天色暗下来后,我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来到了丁氏老宅的门前,在色彩斑驳的木门上,怎么也寻觅不到那一颗颗闪亮的金门花。于是我尽可能地想象那里曾经生活着穿绸裹缎的老爷和珠光宝气油头粉面的太太们使奴唤婢地气使颐指的情景,院子里外罩蓝衫挽着黑裤脚的老妈子忙忙碌碌的身影,以及披红挂绿殷勤伶俐的小嫚嫚站立门旁的画面……于是耳畔响起了“看看人家,看看咱。看看城里赵永华,红漆大门金门花……”的歌谣。这个外婆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不厌其烦地喋喋不休唠叨的歌谣,我早已耳熟能详,而且充满了憧憬与向往,可是到得这里却大失所望。为了一份多年来的执着,怀着对黄县的爱恋,我独自一人游览了这个当年令许许多多像外婆一样感到神奇莫测的老宅。在院落中在找寻神秘的铁锅、找寻神秘的古井、找寻神秘的桃树、在找寻精致的响墙、找寻独特的鱼缸、找寻奇特的角门……可是都不尽如人意,心想:一个城市兴盛离不开历史文化元素脊背的支撑,挖掘整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饱含独特民俗气息,日渐淡忘的民间记忆,应摆到桌面上来了,趁着知情者尚在。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黄县来说是利于千秋万代的大事。这项工作开展的得好,那才真是功德无量呀。夜幕降临后,我才觉得饥肠辘辘,精疲力竭。于是走出丁家故居,在街上胡乱买了几个外婆曾对我绘声绘色地描述过的黄县小吃“肉盒”,大快朵颐地一顿饕餮后,匆匆踏上返回烟台的长途汽车,离开了这个我仿佛陌生又熟悉的城市。一路上在心里暗暗垂涎传说中的黄县城“同增福”的海杂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晚上在梦境中,梦到外婆给我讲的她们家族在城外的祖坟、梦到她给我讲的她曾经就读的教堂学校、梦到为倡导妇女摒弃裹足陋习的算命先生、梦到外婆年轻时在南山协助八路军打鬼子的事情……一梦醒来,我顿开茅塞——每个城市建设都离不开独特的地域文化支撑。因为有了外婆的从小的黄县文化的根深蒂固的熏陶,我对这个城市,这个土地深深地眷恋。就像生我养我的母亲一样,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在何处、她都会受到子女的敬佩与爱戴。虽然我已经离开那个我祖辈曾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土地。但我依旧心系于它。啊,我与山东黄县的情愫!壹点号胶东散文欢迎投稿,胶东散文投稿邮箱:jiaodongsanwen

sina.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vesourcing-group.com/wbgg/1547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