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街头巷尾穿梭的公交车中,有这样一批公交线路,它们从老城区开到新城区,搭载老街坊,迎接新乘客,传播历史文化。它们是沿线居民的老朋友,它们的车长和工作人员与乘客亲如一家。正是有这些细心、耐心和热情的人,公交车厢才如此温暖。54路线与羊城老街坊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严艺文实习生周琪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发展,天河区慢慢成为广州的新中心商务区,粤垦路一带也逐渐热闹起来。只要提起天河区20世纪90年代的公共交通线路,人们便会想起54路公交车。开通于年9月,起讫站点是挹翠路至如意坊,54路线开线将近30载,从老城区开到新城区,见证了广州城市的变迁。叶志根是广州市一汽巴士四分公司54路线的党员车长。年6月,他与公交行业结缘,先后担任过27路、63路和54路线公交车驾驶员。如今,他已在54路线上奔波6年。二十多年的驾驶员生涯中,叶志根尽职尽业,关爱弱势群体,为老年乘客们提供细致热情的服务。54路线党员车长叶志根热情关心老人群体随着地铁的飞速发展,公交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次要选择。54路线作为一条开设近30载的线路,如今更多的乘客为老年人群体。他们一般在高峰期以后搭乘,有时去喝茶、买菜,有时约上朋友前去爬山。对于这些老年乘客,叶志根总是会用热情与耐心去服务他们。看到手脚无力、行动不便的老人上车,他会主动上前去搀扶。“慢点,别着急,坐稳了”,这是他从业说过最多的话语。行车途中,他会主动询问老人在哪一站下车,并时刻通过后视镜留意他们。待到站时,他会预留更多的停站时间让老人下车。54路线见证了广州城市的变迁“每个司机遇到老人上车都很热情,毕竟他们上了年纪不怎么方便。”叶志根解释道。车上没有座位时,车厢内设置的“让座键”便发挥了作用,乘客听见了提醒就会自觉给老人让座。若是碰上无人让座的情况,叶志根则会将车辆靠边停放,走到年轻乘客的身边,“那个阿叔、阿婆年纪大了,站不了”,他耐心劝说他们为老人让座。热情主动的态度,细心体贴的照顾,让不少常乘坐54路公交车的老人乘客与叶志根相熟。经常来中科院总站坐车去买菜的阿姨们见到他,也会笑着和他问好:“又是你啊,辛苦你啦。”“长情”常在心中在众多的老年乘客中,有一位老人让叶志根最觉得“长情”。那时叶志根入职一汽公司不久,公司里的老前辈们招呼着他一起去探望一位“老朋友”,他便对区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家住东莞庄总站附近的区姨,年轻时常在总站旁卖猪肉,有时会煲汤给总站的司乘人员送去,晚饭后也会到总站散步,与司机们闲聊。一来二去,双方逐渐熟络起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区姨年老退休后,不少老师傅自发组团前去看望她。每逢春节过后的初七、初八下午,叶志根都会跟着老前辈们一起去到区姨家中拜访,拉拉家常,问问区姨的身体状况,聊至四五点时便一齐外出吃饭。“有时候她不想我们破费,就偷偷地自己去买单。”叶志根回忆起区姨时,不住地说道:“她人真的很好,不是别有用心的那种好,就是单纯的对我们好。”区姨的善良和蔼,友善客气,让叶志根感觉就像母亲一样。新入职一汽公司的员工会被前辈们带去探望区姨,老前辈们也不会因为年老退休而淡忘了区姨,他们将与区姨的缘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不是我们年老了,和她的关系就断了,年轻人也没有脱节,都一往情深地每年去看望她。”一汽公司新老员工们与区姨保持了十几年的联系,亲如家人。历史文化专车传承精神如今,54路线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54路线途经团一大广场这一站点,一汽公司选定了2辆54路线公交车作为历史文化专车,精心打造,在车内张贴历史文化信息,专车上还配备了电子屏循环播放宣传片和个青年风采故事。54路历史文化专车历史文化专车打造以来,不少老人家会带着孩子参观专车,上车与孩子讲解车内宣传的历史故事。老人家讲得头头是道,孩子们也听得津津有味,这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历史文化专车的设置,把过去与未来串联起来。老一辈的故事、经历和精神,会在专车的宣传中和老人的讲述下,传承给下一代年轻人。”叶志根感触地说道。(《广州公交文脉》策划报道为原创内容,版权归羊城晚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策划
孙爱群刘云统筹
刘云严艺文图片
受访者提供责编
徐炜伦海报
蔡红校对
何绮云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vesourcing-group.com/wbpp/15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