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孙振华,中国美术学院博导、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雕塑》主编;时任深圳雕塑院院长。祝福语祝深圳晚报永远担当城市文化的推手、公共艺术的朋友。年11月29日的深晚以雕塑的形式定格了下来。东方IC供图▲《深圳人的一天》中的中学生形象。视觉中国供图▲年,本报推出了雕塑5周年回访连续报道。中央电视台通过深晚联系上9位原型,录制了一台访谈节目,引起全国轰动。▲寻访组(右2为深晚记者赵笑梅,右1为深晚记者陈远忠。)在红岭中学门口找到了中学生郭文婷。年11月28日晚,深圳园岭新村统计局招待所,我们深圳雕塑院正和来自深圳晚报、加拿大戚杨建筑事务所的一帮人,七嘴八舌,谋划着如何寻找深圳人——就是大型雕塑《深圳人的一天》锁定的18类普通深圳人。深晚记者为什么会出现在雕塑创作队伍中呢?深圳特区建立20周年之际,我们和加拿大海归建筑师杨建觉博士决定用一种全新的雕塑观念,在园岭社区建一个小型纪念公园,想法初步形成后,我认为,这件事需要和媒体合作完成。这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尝试:选取这个城市最常见到的18种行业的普通市民,用完全纪实的方式,取消塑造环节,将他们直接翻制成铜像,用铭牌标示出他们真实的姓名、年龄、籍贯、职业;18个人物环绕着几块抽象造型的浮雕墙,上面镌刻的数字的深圳,将采集录入这一天城市生活的真实信息。这个项目将有大量的社会调查工作和推广工作要做;特别是寻找18个深圳人,记者会比雕塑家、建筑师更有办法。深晚特质和深圳人的一天的价值取向非常吻合选择哪个媒体呢?我马上想到了《深圳晚报》。这是一份贴近市民,更加生活化的报纸,深晚的特质和深圳人的一天的价值取向非常吻合。我们和赵笑梅一直有工作上的联系,我把合作的意向跟她说了,她马上请示总编王田良。作为老报人,王总非常敏锐,当即表示同意通力合作。28日这晚,赵笑梅带来了记者李晶川、徐再杰、向薇,听到项目的策划构想,他们个个摩拳擦掌,劲头十足。那天晚上,大家真的是模仿电影里的壮士出征,个个端着碗喝了壮行酒,大家朦胧地感觉,正在做一件创造历史的事情。为了方便工作,这天晚上统一住招待所,第二天凌晨6点,3个小组就分头出发了。18个人里面,有1个晨练老人,此时的荔枝公园,老人们晨练正欢。3个小组寻访的原则是,以园岭的雕塑院为原点,辐射四周,如果找股民,就去最近的证券所;找中学生,就去最近的中学……而且,为了遵循随机性的原则,不能刻意挑人,就找首先遇到的那一个,如果不同意,才找下一个。29号的寻访过程就是一个行为艺术的过程,寻找18个类别的人,就是寻找18个曲折、有趣的故事,人们对这件事情的反应和态度,各不相同,这本身就折射出了这座城市市民的心理。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用录像的方式把全部过程记录下来。应该说,幸亏有了深晚的几位文字记者,还有摄影记者的加入,18个深圳人的寻找工作才算是完成了。当然,其中意想不到的波折一言难尽。有些市民听了寻访小组的要求,本能的反应首先是:你们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这么做?每到这个时候,深晚记者就亮出记者证,被访市民顿时就放心了。这是我个人艺术生涯中最有成就的一次有了这个开头,深晚也自觉把自己当作了创作团队的一员,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配合项目做了大量调查工作。当然,我们也想要回馈深晚,于是,我们把29号深圳晚报的头版和最后一版,用影雕的方式镌刻在了浮雕墙上。除了报纸,浮雕墙还有当天的天气、菜价、影讯、股票行情、甲A战报……斜竖的浮雕主墙,是我想出来的几行大字:年11月29日/深圳人的一天/平凡的日子/普通的人/石头的历史/城市的故事。施工期间,我陪王田良等领导参观了现场,王总的一句评语让我记忆深刻,他说:这才是人民的艺术。项目落成后,王总和刘深等深晚其他领导、记者还参加了全体创作、施工人员和18个深圳人的模特一起共聚的联欢晚会。和深晚一起做雕塑,是我个人艺术生涯中最有成就的一次。年《深圳人的一天》获建设部、文化部十年一度的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特等奖;年,又获得了建设部新中国六十年件优秀雕塑的殊荣。《深圳人的一天》在学界被认为是中国公共艺术的开山之作,它的公共性,首先体现在表现对象上,让平民成为雕塑的主人;其次就是在创作主体上,跨界合作,社会参与。和深晚的记者一起做雕塑,这大概是雕塑历史上的第一次吧!(孙振华)
和深晚一起定格深圳雕塑家孙振华忆深圳人
发布时间:2024/11/2 12:08:38 点击数: 次